2020年2月15日 星期六

[說短] 小野的〈封殺〉


篇名:封殺
作者:郭箏
收錄:打擊線上——臺灣棒球小說風雲(主編徐錦成)
出版:九歌
初出:1977
特殊:小野的棒球小說

 小野的〈封殺〉元人看了很多遍,一直沒有講是不知如何定位。〈封殺〉這篇小說是小野的傑作之一,但它不是什麼蓋世經典,小野對於「封殺」或「觸殺」題名爭議的解套也不夠圓融;根本上來說,〈封殺〉它是一個很好的俗套,如果能夠把它當成創作公式來複製,推動臺灣的棒球小說那當然最好,可是元人對於〈封殺〉的感覺,是它好像寫出了一種類型經典,讓文壇捧得高高的!得了好多獎,出了好幾版,一直高高在上好多年,從眾星拱月到乏人問津,漸漸的也不太有人去想念。

 從一開始的空前絕後(炒作成分居多),到後來真的絕了後,不但小野自己僅此一篇,後續作者挑戰的人也不多。〈封殺〉如果因為作者的光環讓讀者來特別喜歡或特別討厭,我覺得那都沒有什麼道理。〈封殺〉或者「觸殺」,它就是一個好的俗套,僅此而已。作者小野一戰成名,是因為他在當時候的時空環境下,用這個創作公式搶到頭香。這麼多年以後回頭去看,〈封殺〉好像真的沒有什麼!不過創作公式是很可學習。

 〈封殺〉的寫法是把故事張力集中在一點,在這「一點」之前張力蓄積,「一點」之後張力釋放。這個重要的「一點」放在神鷹少棒隊代打阿財,他究竟要不要揮大棒打出逆轉勝負的全壘打。阿財揮大棒為何困難?因為他的肩膀上同時擔著「忠」和「孝」,忠孝東路走九遍,放水是盡孝(阿爸跟人簽賭可以贏回來),揮棒是盡忠(幫球隊贏球的責任和義務),在關鍵的「一點」之前,阿財陷入了情義兩難,這是〈封殺〉小說故事的核心。

 很多評論都說,〈封殺〉的焦點是打假球,預言了臺灣球壇日後的職棒簽賭案(未免穿鑿附會),更多的口水則浪費在到底小野為何堅持文學高於棒球,明明是「刺殺」的動作偏要講「封殺」,還找一堆藉口。這些開槍打地瓜的評論只是讓元人感覺到說,你們根本沒在看小說,為什麼看到好的公式不趕快偷抄偷學呢?

 小野早年的小說普遍愛置入「憤怒青年」,口味偏重。國家社會的可憎大人,讓我們這些青春無敵的少年郎頻頻受挫折,千錯萬錯都是大人的錯。這樣的寫法毋寧是很討好,非常討好,不然小野也不會成為暢銷作家,可是小宇宙不能永遠燃燒,憤怒青年火氣會消,除此之外小野剩下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小野小說除了〈黑皮與白牙〉和〈封殺〉之外我是不想再講了。

 棒球小說有很多種樣子,我只喜歡有哽的那一種。臺灣小說家裡面,郭箏我講了〈飛刀通緝令〉、張啟疆的〈兄弟有約〉,現在是小野的〈封殺〉。其他優秀作者當然也有創作棒球小說,但就像上文講的,我只喜歡有哽的那一種。張啟疆的棒球小說能兼顧故事性與專業知識,還有一篇〈不完全比賽〉值得推薦,小野這令人尷尬的〈封殺〉講到這裡就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