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

地風升的眼淚。N次貼是讀書定位點

 



  元人讀小說讀原文(英文,和英文以外的原文)應該有快要三十年了,這個問題大概讓人問過兩次,但我回答得其實都不切題。這個問題是:

  「到底外文書(英文書)要怎麼讀?要不要邊查字典?」

  其實這個問題不需要問,也超好回答,我以前的回答就類似下文這樣:

  要讀外文書,當然不要查字典!查字典是為了瞭解一個字,而不是為讀一本書。我自己的經驗,一個字你不會,查了字典可以衍生出一堆相關資料,而很可能每條資料又有新的單字,光是為了弄懂你最先查的那個字,及其相關知識,你可能就用掉一個下午。

  ——就查一個單字。

 那我請問,一本原文書光一頁裡面,會讓你需要查幾個單字?

 所以當然不要查字典,寧可買縮寫本、兒童版來看,增強自己讀外文的信心,都不要查字典。查字典是念能力者在幹的事。

 那回到原本,外文書要怎麼讀?這是我現在這個年紀才釐清楚的(請恕阿叔駑鈍 XD),首先要釐清問題,「讀書的意思是,把書從到尾讀一遍?逐字讀完?還是讀懂其中的意思?」

  要讀懂一本原文書其中的意思,不可能只讀書,還要搜集相關資料、作者生平、衍生創作,你看外國教授讀《紅樓夢》都做些什麼,對,讀懂一本書就是像那樣。你娶個老婆都沒那麼認真,小孩還隨便教,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辧法照這樣讀書。

  那退而求其次,我把書裡面的字都瀏覽過一遍,很可以炫耀了吧!問題是,怎麼做?更深入一點,怎麼做才會順?才不會半途而廢?

  我就是說,讀書要有定位點,要用N次貼。

  寫書的人用標點符號做定位,因為他要斷句。讀書的人不能跟著標點符號讀,因為書不是你寫的,你也很可能跟元人一樣,只是貪戀原文的外國小屁孩,只是喜歡人家印刷字體漂亮——順著作者思路讀,先把自己玩死。拿N次貼當書籤,第一個為了它的黏性,可再貼好定位,再則是為了它的寬度。

  ——聰明的你,有想過嗎?一張N次貼的寬度大概是二至三行的字寬。

  再看不懂的外文(以元人來講是俄文),我用N次貼來輔助,每讀二至三行我就移位,隨著N次貼的移動次數,我看過(沒叫你讀懂)的行數就越多,累積起來,就像做伏地挺身或仰臥起坐,久了久了,可能你不一定練出腹肌,但是肌肉一定會痠痛,那就是有作用了。

  把書看懂是理想,但把字讀過去,不會怕!才是現實。

  技術的鍛煉是越來越熟?還是越來越不熟?如果是後者,表示你根本沒用心,要不放棄只好重新思考,不然乾脆不要做這個動作,浪費時間。

  這個概念呼應《易經》六十四卦的第五十三卦「風山漸」,樹木(植被)在山上成長非常不容易,過程也很慢,但是長成了成就自顯,因為山有高度,而且過程花了時間。

  現代人看事情喜歡「洞察」、喜歡「分析」,好像你掌握了很多資訊,很輕易就可以把事情剖析清楚、熱刀切牛油,卻沒有想過看事情的第一個重點,叫做「把眼下這部份看清楚」,第二個重點「你確定事情只有這一部份?」不管你的觀察多犀利,是美工刀、手術刀還是高周波刀,刀都不是一個橫掃千軍的工具,而且刀砍到骨頭卡住了,拔出來要花非常多力氣。

  跟N次貼合照的書,是Mark Twain的《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王子與乞丐),這本書啟發金庸寫《俠客行》,古龍寫《絕代雙驕》,元人購入閱讀時約是三十五六歲,在保險公司任業務的時候,書不厚、用字不難(歷史典故較難),情節又很爛熟,但我看不下去。

  一本書條件具足,讀者卻看不下去,為什麼?不是作者使用的英文多難,是讀者不知道如何把書分開,把字字句句分開,順順讀下去。讀書不是一件主動的事,也不是一件急迫的事,任何因素都可以讓讀者罷看,包括「讀起來不順」。

  閱讀外文書是為了「求真」,摒除翻譯的誤解,但這個理想必須以「書讀得下去」為基礎。元人以前不認識這關,常常也過不了關,現在知道了,也就不吝跟大家分享。

  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