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說短] The Christmas Adventure



篇名:The Christmas Adventure
中譯:耶誕歷險記
收錄:殘光夜影(遠流出版)
文本:While the Light Lasts
序號:白羅短篇24
作者: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
出版:HarperCollinsPublishers
年度:1997年第一版出版

 〈The Christmas Adventure〉(耶誕歷險記)是克莉絲蒂在1923年12月12日刊載於《Sketch》雜誌上的短篇,一篇應景之作。1923年整年,克莉絲蒂總共寫下了二十五則短篇故事,第二十五則是〈繼承詛咒〉(The Lemesurier Inheritance),就是在聖誕節當天發表的,但是刊載的媒體不同,是《The Magpie》雜誌。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之前進度,由短篇銜接長篇再接回短篇,順序從到下排列:

 The Double Clue(白羅短篇23)

 The Murder on the Links(白羅長篇02)

 The Christmas Adventure(白羅短篇24)

 在〈The Christmas Adventure〉故事裡頭,白羅和海斯汀上尉已經各自單飛了!這所以,本篇故事的敘述者就不再是Captain Hastings,而是由作者克莉絲蒂做全知觀點描寫。

 這則故事是說,白羅老爹受老小姐Miss Endicott之邀,到她家小住,跟她的姪兒外甥女等人一起共渡耶誕佳節,共享溫馨喜悅。白羅老爹雖然人生地不熟,卻因為長相滑稽、又總是一副「老爸爸」的親切姿態,和Miss Endicott的甥兒姪女很快就已打成一片。但是在這同時他卻也收到一張奇異字條,上頭歪歪扭扭的字跡寫著:

 「千萬別吃耶誕布丁!」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在這歡欣鼓舞的耶誕佳節,也有罪案要潛伏待發?白羅老爹所收到的奇異字條,是告密信?威脅信?還是單純的惡作劇?不僅此也,在這一片安寧祥和當中,還有人正在精心策劃,一場驚悚離奇的蓄意謀殺,等著在白羅老爹面前展開……

 〈The Christmas Pudding〉算是阿嘉莎嬸嬸非常典型的「會心一擊」,一則短篇故事當中安排了三、四種故事元素,寫到結尾仍然感覺意猶未盡,所以在擴寫版當中仍然保留這些故事設定,只是把出場人物再做出深刻描寫。

 白羅老爹在本則故事當中,因為面對一群ㄚ頭小鬼,感覺上比較不那麼「嚴肅剛直」,人情味益發的濃厚。在之前的長短篇探案當中,白羅老爹經常是莫測高深、愛隱藏線索,又常常嫌海斯汀笨,把他譏笑到無處可躲(老實說這傢伙還真不是普通的討人厭 XD);但是在這篇故事裡頭,白羅裝憨賣傻的戲份就多了,看了也真是覺得莞爾。當然他還是掌握了所有有利線索,不管多少懸案都是「吹彈可破」,但是怎麼講就是比較有人情味──也許是因為耶誕節吧!

 平常號稱「不近女色」的白羅老爹,除了私心戀慕俄國女盜賊Rossakoff伯爵夫人以外,對於女性幾乎是有絕對無敵的免疫力。但是在本篇故事當中!他卻因為英國傳統習俗而讓小女生逗得很開心(得到兩記香吻 XD)。

 總的說來,白羅在〈The Christmas Adventure〉施展的絕招乃是「北斗有情拳」,因為他的機智和聰敏,不但成功保住了僱主的名聲,還順手牽紅線當現成的月老媒人;或者我們可以說,克莉絲蒂小說的根本就是「北斗有情拳」,因為謀殺之後中必有愛情,謀殺之後必有結婚!而負責把這些謀殺案從頭至尾檢視做處理的,就是克莉絲蒂筆下偵探。

 白羅老爹的「北斗有情拳」不是常常看得到,但是在經典長篇不難發現,好像元人最愛的一本《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就是屬於此類經典。另外要提的則是「北斗有情拳」的究極必殺技「北斗有情猛翔破」!那一招收錄在……呃,白羅老爹系列最後一本長篇《謝幕》(The Curtain)當中,有看的人自然就會瞭解。

 咱們下次再會。


 圖片取自http://agathachristie.com/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說短] 四十九次決鬥02:藍夢溪畔的母老虎

篇名:四十九次決鬥之藍夢溪畔的母老虎
作者:郭箏
刊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臺灣)
日期:2006年3月29日至4月1日
序列:四十九次決鬥02

 《四十九次決鬥》第二篇故事叫做〈藍夢溪畔的母老虎〉,這名字乍看之非常詩意(至少有一半詩意吧 XD),內容也不含糊,情節曲折又有趣。初看題名,元人心裡想到的是古龍「陸小鳳傳奇」的《繡花大盜》,因為《繡花大盜》的女主角「薛冰」就是一隻母老虎。

 武林中有四條母老虎。

 四條母老虎好像都咬過陸小鳳幾口。

 古龍小說經常會像這樣像拋媚眼一樣,拋出一些讓讀者頗感興趣的故事設定,只是每每都像是船過水無痕,夢裡花落無處尋──武林中有四條母老虎,古龍只寫出了一條,另外的三條可能要上麻將桌去找吧(爆)。

 郭箏寫母老虎──老實說,真不含糊。先來一段篇章引述:

 路不平在「藍夢溪」邊追上了「老虎鏢局」的人馬。

 「老虎鏢局」和一般鏢局沒什麼不一樣,唯一不一樣的地方是,「老虎鏢局」的總鏢頭是一隻母老虎。

 「母老虎」尹香香是路不平決鬥名單上的第二位,所以路不平追上了她。

 「母老虎」相當漂亮,但當她揚起雙臂的時候卻相當駭人,因為她雙手手腕上各套著六隻「陰陽刺輪」。「最扎手的『崑崙派』掌門也只費了我八隻刺輪,你又是個什麼東西?」

 這「陰陽刺輪」本是蒙古人的玩意兒,喚做「恰加兒拉力」,鋼圈邊緣滿佈倒刺,狂飆飛旋過大草原的天空,甚至可以擊落老鷹。傳到中原之後,漢人稱它為「陰陽刺輪」,又名「乾坤圈」。

 〈藍夢溪畔的母老虎〉這一篇故事,元人覺得最有意思就是開頭這段描寫。說「老虎鏢局」的總鏢頭是女人,是武林中出名的「母老虎」尹香香,又說尹香香長得很漂亮,而且會殺人什麼的,其實都沒引起元人的興趣。但是當作者郭箏一提起「陰陽刺輪」之時,母老虎的人物形象就變得活靈活現了。

 母老虎使乾坤圈,這叫「張飛賣刺蝟──人強貨扎手!」路不平不過初出江湖,攏共也才經歷過一次決鬥,而且還不是靠自己的本事贏的,面對到這麼一位,武藝高強的女中豪傑,各位看倌,您覺得他會有幾成勝算?

 偏是那麼巧合呢,「老虎鏢局」載運鏢物的過程中,在「藍夢溪」畔讓陰曹劍客追上了;而更是那麼巧合呢,大雨令得「藍夢溪」溪水暴漲,橫豎渡它不得。這樣奇妙的機緣巧遇使得路不平和尹香香這一對決鬥對手,一見到面不是馬上亮刀子抄傢伙,而是坐困溪畔每日聽歌妓唱歌。

 元人說到這裡要提一點意見:「路不平的決鬥名單到底是怎麼定的?」他從〈陰曹劍客〉就在挑戰武林名家,而且越玩越大注,元人真的很好奇「路不平的劍法造詣到底有多高?豈非有幾層樓那麼高?」如果一場決鬥打開始就知道結果,那豈非很無聊嗎?而郭箏起意要寫《四十九次決鬥》,如果路不平每每要挑選這種武功高強的對手,他將會接連遭遇到「四十九次無聊」。面對這「四十九次可能的無聊」,郭箏到底能端出多少拿手好菜,其實元人相當期待。

 〈藍夢溪畔的母老虎〉劇情滿豐富、故事也很曲折,如果硬要挑出什麼缺點的話,那無非就是「老梗」吧!因為狗血劇情普遍的好猜,意外性也就相對沒有那麼高。元人看本篇故事,最喜歡的老梗是「吳法」、「吳天」兩位鐵傘殺手。

 有一句俗話說:「禿子打傘──無法(髮)無天。」因為禿子沒有頭髮,打起傘來又看不到天空,所以就無髮(法)無天囉!吳法、吳天以鐵傘當武器,顧名思義就是從這典故來的;但他們是不是禿子(或和尚)呢?作者郭箏倒沒有講。

 「陰曹劍客」路不平和「母老虎」尹香香的決鬥,看似沒有短兵相接,其實在很多方面兩人都在一直「過招」,路不平好像沒有贏,可是他也沒有死!詳細情形當然是不能講太多,因為小說也才多少字而已。路不平每經過一次決鬥(兩次都不算贏)就多長幾分見識,雖然是短篇武俠,看起來仿彿少年成長小說。

 本篇當中沒有出現老僕「愛喝酒」(艾合九),但看倌可以試著搜尋「愛福好」,看到有「鳥頭牌」字號的那罐便是。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說短] 溫瑞安的〈結局〉




 〈結局〉是溫瑞安十八歲時寫出的短篇小說,臺灣版收錄在「皇冠版」的《戰僧與何平》書中。臺版溫瑞安小說叢書裡頭,元人最想推薦大家就是皇冠版──雖然說內文到底也並不如何,但是裝幀之精美實為臺版之冠!

 當初會相中〈結局〉這短篇,是因為它有擴寫版──即溫瑞安的中篇武俠小說《殺人者唐斬》。一旦短篇小說出現了長篇擴寫版,元人就會很想把原型抓出來講,像西村京太郎我也會從《華麗的誘拐》一書回溯原型短篇〈一千萬人誘拐事件〉,克莉絲蒂的白羅短篇也是從〈The Incredible Theft〉回推〈The Submarine Plans〉,溫瑞安自然也沒得例外。

 〈結局〉的故事非常獵奇,一開始就以「結局」當標題,描摹一個騰空飛起的年輕頭顱,白刃的飛沫濺溼了整顆大樹。這具屍體的身首異處,就是故事的最終結局,但是它卻放在開頭!讀著讀著,一邊驚奇卻又一邊猜疑,「大好頭顱,誰人砍之?」然後故事真正開始,標題卻是「過程」。

 故事的「過程」由作者溫瑞安採全知觀點側寫,寫一個意氣風發的憤怒青年(不知其名為何,只知兵器使劍),和一個相當難纏的敵手約定要在「四月初四」的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決鬥,但他卻耍心機,提早在「午時」(上午十一點)就到了,因為他要「看考場」。

 ──他看了足足六個多小時的考場!

 故事的過程只有憤怒青年的獨角戲,分成四段「午」、「未」、「申」、「酉」作描寫,而在酉時步入結局。這四個時段青年都在看考場,跟思考,感覺土地的軟硬、細數地上的枯葉、選定埋伏的大樹……

 憤怒青年看考場的過程,雖然對於周遭景物描寫長篇累牘,因為溫瑞安筆力超卓,細細看來頗不寂寞。而且更有一點可說:對於「看考場」的深入描寫,元人直覺感受到,應該是從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取材變化而來的,可見得溫瑞安很早就已經是古龍迷。

 「結局」的逆轉性也相當不賴,雖然說開頭已經寫出「結局」,結尾再寫一次仍然令人震驚。那感覺很像在看老舍的短篇〈斷魂槍〉,真正的斷魂槍不是矯飾浮誇,喬張作致,弄得狂風捲葉龍虎亂舞,引得旁觀群眾拍手叫好那熱鬧,而是直指核心的簡單幾句:「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這描寫甚至沒有形容詞,只是具體陳述,但是卻讓讀者感受到「神槍」沙子龍當年的威風和可怖。

 〈結局〉這故事後來擴寫成《殺人者唐斬》,詳細情節我已記不清了,但依稀想見得,王牌殺手唐斬像是有一個追隨者,兩人到後來也豁出性命分勝負,就像〈結局〉裡頭的憤怒青年與神秘敵手。元人一看便知其擴寫,其實是因為溫瑞安仿造了〈結局〉的形式,在《殺人者唐斬》書中也在其頭尾分別放了兩個「結局」,而且也都是人頭造飛機。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說短] 小野的〈黑皮與白牙〉




 十八歲,對男生來講代表著什麼意義?對元人來講,沒破處男好像都沒意義。十八歲生日那天,我也給自己買了一本《PLAYBOY》,可惜當時沒有所謂《3D肉蒲團》,不然我大概也去看,然後跟著憤怒哀傷(噗)。元人的十八歲沒有特別的什麼意義──又或者這所謂的十八歲的特殊意義,只是小說家者流用來歸納整理人生片段的時間印記?

 小野的短篇小說〈黑皮與白牙〉,採取第一人稱的「我」當敘述者,故事裡面的「我」叫做韓敏傑,一個名不符實(根本不「敏捷」)的高中男生。整篇故事以他的十八歲生日做為分界點,分為「十八歲之前」跟「十八歲之後」。韓敏傑原本以為,十八歲之後日子會好過點,但沒想到……

 十八歲之前,韓敏傑是一個有夢有朋友的高中男生。根據文中所述,他長得不高,又很瘦,粗黑笨重的眼鏡框遮掉了大半張臉,一雙短腿永遠也打不直──由此可見,他並不是一個所謂「玉樹臨風」的翩翩佳公子,倒比較像是半夜睡不著覺,把心情哼成歌,溜進廁所看黃色小本打飛機的,我們的哥哥爸爸那一輩的蝸居奇男子。

 上文說到韓敏傑「有夢有朋友」──是啊,他的朋友叫做「黑桃J」,全班最罩的太子爺。家中獨子,老爸叫「黑桃K」,在髮禁森嚴的年代居然燙著頭髮上學校沒人管,訓導主任「雙尾蠍」是他麻吉,所有班上的科任老師都是他家家教。韓敏傑跟黑桃J是好朋友(嗎)?或許吧,因為黑桃J英文雖然好,考數學也需要人家罩。

 而韓敏傑的「夢」有兩個,「第一夢」叫「白牙」,唸北商的漂亮女生,牙齒很白、氣質出眾,韓敏傑自見過她之後便暗暗為之心動,於是把人家取了一個綽號叫「白牙」(White Fang)……是的,你沒看錯,就是Jack London經典小說的書名。雖然韓敏傑不曉得,但是小野應該知道,White Fang的「白牙」指的是「獸牙」,用於形容美女實在不雅,由此可見韓敏傑的英文程度果然很差。

 韓敏傑的「第二夢」叫黑皮,並不是叫做「夢姑娘」(你以為是聶風他馬子嗎?)黑皮姑娘其實很漂亮,蕙質蘭心的那種人,只是因為皮膚黑、少梳粧,又沒有錢唸書,都在老爸的麵攤幫忙,所以才讓韓敏傑有機會偷香(噗),每每趁著宵夜之便,點一碗陽春麵、豆乾雞脖子,就著當前美景吃著。如果元人是韓敏傑,肯定的是會越吃越餓,因為元人畢竟也不敏捷,而且又很好色。

 韓敏傑那「有夢有朋友」的十八歲,就在這些字裡行間裡悄悄溜走,他本以為走過了十八歲,日子會變得好過一點,結果呢?

 ──元人故事講到一半,就要勒馬收繮啦!

 韓敏傑十八歲生日那天,校園裡裡外外發生了好多事情,但大致上不脫韓敏傑生活周遭的「有夢有朋友」。朋友的部分比較精彩,關於黑桃J的角色塑造,其實是〈黑皮與白牙〉最見功力的幾段舖陳,按住不講。

 而在夢的部份,元人只能透露說──韓敏傑在十八歲生日那天遭到白牙與黑皮接連發出真空咒文「バキ」,並且招招中的──這接踵而來的失戀風刃,簡直就像「バキ.クロス」一樣的嘛!此言非虛,有歌為證:

 「明知失戀真甘苦,偏偏走上失戀路……」

 〈黑皮與白牙〉乍看之下就是一個高中宅男(當時學名叫「書呆子」)的失戀故事,而根據作者小野在前言所說,「黑皮」與「白牙」都是他高中時認識的女孩子,「黑皮」代表著他的「寂寞」、「白牙」象徵著他的「憤怒」。

 話雖如此,〈黑皮與白牙〉故事當中最活靈活現的角色卻是黑桃J,表裡如一的黑桃J,黑皮與白牙都是韓敏傑的陪襯角色,黑桃J真正一枝獨秀,並且他還有死忠的影武者:泰北的駱駝。

 〈黑皮與白牙〉最令人感同身受的地方,在於作者小野寫出了當代典型的高中生活,你我都曾經懵懂走過。元人教育水準低,連高中也沒畢業,但是講起「喜歡的女孩子」這種男人世界的共通語言,看再多遍〈黑皮與白牙〉總也不覺得厭倦。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道長] The Murder on the Links(高爾夫球場命案)



書名:The Murder on the Links
中譯:高爾夫球場命案(遠流)
作者:Agatha Christie(克莉絲蒂)
年份:1923 系統:白羅長篇02

 克莉絲蒂的「白羅探案系列」我們從第一本長篇《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史岱爾莊謀殺案)看起,鑽研至今,已經是第二本長篇小說……  

  這段話乍看之下非常好笑,怎麼會「鑽研至今」只是第二本長篇小說?難道元人還把克莉絲蒂小說當成教科書拿到課堂上講,每節講兩頁,一學期只堪堪講完一本嗎?事實上不是的,如果有追看此系列書介的讀友就知道,從《史岱爾莊謀殺案》之後,我們經歷了二十三則的短篇故事(都有順序編號的),講完第二十三則白羅短篇〈The Double Clue〉(雙重線索)因為順序接得上,才又轉入第二本長篇《The Murder on the Links》(高爾夫球場命案)來談,這本講完之後,就又要轉回去談短篇故事了。

  元人在講白羅短篇的時候一直打廣告,因為《The Murder on the Links》是整個系列第一次的轉型所在,它的重要性有點類似「福爾摩斯探案」的《The Sign of Four》(四簽名)。原本「福爾摩斯探案系列」都是由華生醫生當敘事者根據案件記錄撰寫當時回憶,但是在《四簽名》書中華生結婚,不再和福爾摩斯同租貝克街的那間公寓,連帶影響後續的述事風格和情節,也多多少少出現了一些變化。

  《高爾夫球場命案》當中出現了類似的情節,Captain Arthur Hastings在火車上和初識的女孩墜入情網,陌生人自稱「灰姑娘」(Cinderella),天真美麗又大方,三言兩語間就把多情劍客海斯汀迷了個暈頭轉向,念念不忘。其實說來Captain Hastings在系列當中常常墜入情網,頗有點「戀愛上癮」的意味,從《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就開始有這種傾向,後續短篇故事當中,仍然不乏感情蒙蔽理智的案例。

  而在《The Murder on the Links》當中,海斯汀上尉真的犯下他「一輩子的錯」,眼尖的讀者看著看著,或者都不知是該笑該哭?或者本書改個名字,也可以稱為《啼笑因緣》吧!因為海斯汀的作為實在是擾亂了白羅老爹最引以為傲的「整齊」和「秩序」,簡直就是吹皺一池春水。幸好他知錯能改,趕快跳進愛河、退隱江湖,不然我看白羅老爹也是很難處理(有這種不定時炸彈在身邊,真是……)

  既然談到「福爾摩斯探案」,那麼理所當然的,也要來侃一下「布朗神父探案」。

  之前元人說到,克莉絲蒂小說摹仿福爾摩斯,卻深得布朗神父之神髓,其實在《高爾夫球場命案》當中,證據益發明顯。白羅老爹探案講究「心理證據」,最討厭研究「煙灰和腳印」,這點之前提過。

  而在本書之中,白羅老爹更是援引舊案The Beroldy Case來說明凶手的犯案動機。因為犯罪行動就像藝術創作,每個人的手法都有其獨創之處,同樣的手法在同樣的創作者身上,如果曾經成功,其後必會加以重複──根據這個邏輯,白羅老爹才能撥開雲霧見青天,直擊命案背後的事實真相,如同親眼目睹一般神奇!

  援引舊案偵破新案,這是白羅系列經常出現的「會心一擊」;在「布朗神父探案」書中,布朗神父的做法是「我把自己想像成凶手,然後我會知道他要怎麼做。」這是布朗神父神乎其技的「心證推理」,二者可說是一脈相承。

  如此這般的辦案心法換到了Miss Jane Marple(瑪波小姐)身上,則又風格丕變改成「我聽那個王媽媽說,李媽媽她們家隔壁二樓的周太太曾經怎麼樣怎麼樣,所以就怎麼弄怎麼弄……」居然是利用三姑六婆的蜚短流長當成實際可用的罪案範例(故事往往比歷史更真實 XD),然後便可以像布朗神父、白羅老爹一樣輕輕鬆鬆便釐清案情!

  從《高爾夫球場命案》一書來看,白羅老爹的辦案風格師承自布朗神父而非福爾摩斯殆無疑問,更有甚者,瑪波小姐的探案方式跟白羅老爹也是如出一轍,只是瑪波小姐的「心領神會」更接近「謎林第一智者」布朗神父,表現方式也較為誇張,就比較難像白羅老爹那樣,廣為普羅大眾所喜愛、所接受。

  「布朗神父探案」和「福爾摩斯探案」另外一個決定性的差別則是:對於華生角色的態度。「福爾摩斯探案」當中,華生醫生對於福爾摩斯是絕對忠誠,如臂使指,甚至還曾經為了辦案方便讓福爾摩斯矇在鼓裡,弄得他滿腹辛酸委屈;而「布朗神父探案」對於華生角色是探取比較冷漠疏離的態度,甚至可以說呢……布朗神父不需要所謂的「華生角色」。

  從《高爾夫球場命案》來看,白羅老爹和海斯汀上尉這對共戰夥伴,在經歷了兩本長篇以及二十三則短篇之後,因為不得不然的特殊因素,終於宣告拆團分手,往後只有機緣巧遇才會再讓他們P/H合體,但那機會畢竟是少。在海斯汀之後,白羅老爹也曾嘗試另請高明(某位醫生)來代替海斯汀上尉做敘事角色,結果反而是更加糟糕!

  最後說到對於《高爾夫球場命案》的整體評價:這一本書雖然是稍嫌囉嗦,又有一點走味變調,但是整體而言仍然算是好看的作品,詭計的包裝頗見功力。比較糟糕的反而是中文翻譯,因為譯文差勁,連帶中文版給人的觀感也不好。回頭看英文版的話,才會發現文中處處充滿樂趣,連故事開頭海斯汀在火車上遇見Cinderella,兩人練痟話,在過程中相互吸引的雜蕪片段也讓人覺得很有趣。尤其Cinderella和Prince的前後對應,二次呼求「地獄博士」(Dr. Hell)之名,沒看英文版的話,真會以為他們兩個都是永井豪的書迷(爆)。

[註〕Dr. Hell/ドクター ヘル(地獄博士/赫爾博士),是日本漫畫家永井豪《無敵鐵金剛》(魔神Z/マジンガー Z)書中的大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