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說短] 溫瑞安的〈結局〉




 〈結局〉是溫瑞安十八歲時寫出的短篇小說,臺灣版收錄在「皇冠版」的《戰僧與何平》書中。臺版溫瑞安小說叢書裡頭,元人最想推薦大家就是皇冠版──雖然說內文到底也並不如何,但是裝幀之精美實為臺版之冠!

 當初會相中〈結局〉這短篇,是因為它有擴寫版──即溫瑞安的中篇武俠小說《殺人者唐斬》。一旦短篇小說出現了長篇擴寫版,元人就會很想把原型抓出來講,像西村京太郎我也會從《華麗的誘拐》一書回溯原型短篇〈一千萬人誘拐事件〉,克莉絲蒂的白羅短篇也是從〈The Incredible Theft〉回推〈The Submarine Plans〉,溫瑞安自然也沒得例外。

 〈結局〉的故事非常獵奇,一開始就以「結局」當標題,描摹一個騰空飛起的年輕頭顱,白刃的飛沫濺溼了整顆大樹。這具屍體的身首異處,就是故事的最終結局,但是它卻放在開頭!讀著讀著,一邊驚奇卻又一邊猜疑,「大好頭顱,誰人砍之?」然後故事真正開始,標題卻是「過程」。

 故事的「過程」由作者溫瑞安採全知觀點側寫,寫一個意氣風發的憤怒青年(不知其名為何,只知兵器使劍),和一個相當難纏的敵手約定要在「四月初四」的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決鬥,但他卻耍心機,提早在「午時」(上午十一點)就到了,因為他要「看考場」。

 ──他看了足足六個多小時的考場!

 故事的過程只有憤怒青年的獨角戲,分成四段「午」、「未」、「申」、「酉」作描寫,而在酉時步入結局。這四個時段青年都在看考場,跟思考,感覺土地的軟硬、細數地上的枯葉、選定埋伏的大樹……

 憤怒青年看考場的過程,雖然對於周遭景物描寫長篇累牘,因為溫瑞安筆力超卓,細細看來頗不寂寞。而且更有一點可說:對於「看考場」的深入描寫,元人直覺感受到,應該是從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取材變化而來的,可見得溫瑞安很早就已經是古龍迷。

 「結局」的逆轉性也相當不賴,雖然說開頭已經寫出「結局」,結尾再寫一次仍然令人震驚。那感覺很像在看老舍的短篇〈斷魂槍〉,真正的斷魂槍不是矯飾浮誇,喬張作致,弄得狂風捲葉龍虎亂舞,引得旁觀群眾拍手叫好那熱鬧,而是直指核心的簡單幾句:「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這描寫甚至沒有形容詞,只是具體陳述,但是卻讓讀者感受到「神槍」沙子龍當年的威風和可怖。

 〈結局〉這故事後來擴寫成《殺人者唐斬》,詳細情節我已記不清了,但依稀想見得,王牌殺手唐斬像是有一個追隨者,兩人到後來也豁出性命分勝負,就像〈結局〉裡頭的憤怒青年與神秘敵手。元人一看便知其擴寫,其實是因為溫瑞安仿造了〈結局〉的形式,在《殺人者唐斬》書中也在其頭尾分別放了兩個「結局」,而且也都是人頭造飛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