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道長] Thee Act Tragedy(三幕悲劇)




書名:Three Act Tragedy
中譯:三幕悲劇(遠流)
作者:Agatha Christie(克莉絲蒂)
年份:1934
系統:白羅長篇08


《Three Act Tragedy》(三幕悲劇)對元人來講,是屬於白羅長篇當中「第一眼看不到」的中階作品,它的劇情舖陳有巧妙之處,最耐人尋味的是其謀殺動機,甚至在描寫形式上也刻意運用劇場的術語和編排,故事的三個部份就是三次揭幕,每一幕都有一個「悲劇」,甚至主角人物也出現了演戲的瘋子和看戲的傻子。

演戲的瘋子是Sir Charles Cartwright,他是劇場名小生,五十多歲的年紀依然風度翩翩,上了戲在演下了戲仍然在演!他本是濱海別墅「烏鴉巢」(Crow’s Nest)的東道主,由他主辦了一場宴會,卻沒想到賓客當中的一位老牧師Stephen Babbington突然身故,死因不明。Sir Charles Cartwright一則身為東道主難辭其咎,二來那天準備的雞尾酒是他親手調的!

在一片愁雲慘霧當中,Sir Charles Cartwright棄巢遠走,打算把小屋賣掉,卻沒想到「黑色的翅膀帶來黑色的消息」,事過境遷之後「烏鴉巢」仍未售出,而Sir Charles Cartwright的至交好友,精神科醫師Dr. Bartholomew Strange又傳出參加某場宴會,在宴會當場遭人用毒酒藥死,死因是尼古丁中毒。在舞台上也曾經當過偵探的Sir Charles Cartwright這回可不能再姑息,決定披掛上陣搜查凶手,替好友Dr. Bartholomew Strange伸張正義。

看戲的傻子叫做Mr. Satterthwaite,他是出現在克莉絲蒂短篇小說《The Mysterious Mr. Quin》裡的主角人物,也是一個華生角色。他是一個矮小乾瘦的老紳士,自詡為「人性觀察家」,很喜歡參加各種宴會湊熱鬧,從中觀察人生百態,當然,因為他也當過很多回偵探,所以在本書之中有和Sir Charles Cartwright搭檔查案,一樣當他的華生角色。Mr. Satterthwaite個性有一點像女生,心思敏感纖細,喜歡猜測少女心事,尤其的喜歡做媒人亂點鴛鴦譜!

從這一點上元人感覺,Mr. Satterthwaite根本是作者克莉絲蒂的化身,當讀者看到他一直勉力撮合Sir Charles Cartwright跟Miss Egg Lytton Gore這一對相差三十歲的老少配,那副大媽大嬸的熱心模樣才會把你笑死!Mr. Satterthwaite跟老太太很聊得開,其中原因不難瞭解,因為他所代表的克莉絲蒂本身就是一個很愛觀察別人的老太太,從少女到阿婆都沒有中斷觀察人性的樂趣,Mr. Satterthwaite顯然就是作者部份的人格置入。

再來是熱情活力的青春少女Hermoine(Egg) Lytton Gore,本書第一女主角。每次元人看白羅長篇總是不忘提醒讀者,要記得觀察誰和誰在談戀愛!因為克莉絲蒂小說的重點根本就不是謀殺,根本就是談戀愛,如果把愛情戲抽掉,剩下那些按表操課的問案情節,真比警察程序小說還程序,無聊得要死。蛋蛋小姐以她女大學生(約二十五歲)的年紀,愛上了大她三十歲的資深美少年Sir Charles Cartwright,兩人是否能夠修成正果,戀愛結婚呢?元人深深感覺,這件事情比凶手是否繩之以法更讓元人引頸期盼!

講了這麼多居然沒有提到老爹白羅(M. Poirot),難道這部故事沒有他嗎?當然是有的,白羅老爹從第一幕開始就出場了,但是安靜得可以,都沒出聲,因為戲份少所以更顯神秘。

元人的想法是,白羅老爹自從《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羅傑。艾克洛命案)之後,就變成「武林第一智者素還真」那種典型,要讓白羅老爹從頭到尾出現的案子,一定都是驚世駭俗的轟動奇案,如《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東方快車謀殺案)這種的,本書《Three Act Tragedy》雖然劇情也很複雜,但是不太需要很快破案(因為要給人家時間談戀愛),所以白羅老爹只是前前後後出來串場,真正負責跑腿問案的是「演戲的瘋子」、「看戲的傻子」還有「明明就沒有蛋蛋卻要叫做蛋蛋」的陽光美少女,這三人的偵查組合。

《Three Act Tragedy》的詭計玩的不是「誰殺的」(Who),「如何殺」(How)而是「為什麼要殺」(Why),前面兩個問題都很簡單很好解開,甚至作者自己就有洩題,可是第三個問題,真的是敘述性詭計,克莉絲蒂一直拖到很後面才釋放線索,我們才知道,「喔!原來是這麼回事。」畢竟Agatha Christie不是Ellery Queen,她的小說不會跟讀者玩什麼公平競爭,能夠有一個懸念吊住讀者當然就最好,怎麼可能提早放出線索破壞閱讀樂趣?凶手的謀殺動機,乍看之下根本沒有動機的動機,就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懸念。

而在包裝上面,克莉絲蒂繼《Lord Edgware Dies》(埃奇瓦男爵之死/十三人的晚宴)之後,再次端出晚宴謀殺,這次更直接明白,是在場賓客喝了毒酒登時了帳!凶手犯下謀殺罪行有幾個重大疑點,第一個疑點是「在場那麼多人,怎麼判斷誰會喝到毒酒?」滿盤雞尾酒當中只有一杯有毒,凶手怎麼知道他殺對殺錯?第二個疑點是「為什麼好人會死?」

第一名死者Stephen Babbington根本與世無爭,只是安貧樂道的教區牧師,死在一場冠蓋雲集的宴會當中實在有夠荒謬了;第二名死者Dr. Bartholomew Strange是個精神科醫師,自己有開療養院,或者他掌握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才遭人謀殺也未可知,可是他為什麼會是第二個,而不是第一個呢?世界上怎麼會有這種神經病凶手,同時喜歡殺牧師和醫生?到底動機在哪裡?Patricia Highsmith的《Strangers on a Train》(火車怪客)把犯罪動機做出交叉火網,成就了犯罪小說的經典;松本清張的《砂之器》,犯罪動機讓人打死都猜不到,也是經典。而《Three Act Tragedy》呢?犯罪動機是還好,不太驚人,但是也讓元人聯想起橫溝正史的《本陣殺人事件》。

下一本白羅長篇,我們要來談發生在飛機上的命案,雲端上的謀殺《Death in the Clouds》(謀殺在雲端)。飛機上的命案很吸引人,如果在飛機上直接破案抓凶手會更好玩吧?可惜沒有。克莉絲蒂小說的強項一直都是各色人物的角色觀察(和談戀愛),下次我們也是會依照這個角度切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