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道長] 西村京太郎《終着駅殺人事件》



書名:終着駅殺人事件
臺版:終點站謀殺案(志文出版/李方中譯)
作者:西村京太郎
初出:1980年七月 光文社 Kappa Novels



 《終着駅殺人事件》是西村京太郎榮獲第三十四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的經典作品,也是光文社文庫「百萬銷售俱樂部」(ミリオン セーラー シリーズ)的第三號,故事順序排在《夜間飛行殺人事件》之後。

 從西村京太郎作品演進的角度來講,《寢台特急殺人事件》(臥舖特快謀殺案)開創了西村京太郎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系列原型(以日本國有鐵路為背景來實行謀殺、解謎),而《終着駅殺人事件》(終點站謀殺案)則是此系列發光發熱的重要里程碑,得到什麼獎項其實是錦上添花,真正恐怖的還是「單本銷售量破百萬」的雄厚實力。

 雖然說西村京太郎的「旅情懸疑系列」是以「十津川警部」為福爾摩斯,但是這一部作品的大活躍武將卻是他的部下,系列中的華生角色「龜井刑事」。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一本書瀰漫著日本東北地方人士(尤指青森縣)對於「上野車站」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綿綿鄉愁,由青森縣出身的龜井刑事來負責查案自然最是適合;而且書中的主要當事人「青森F高中七人幫」、還有龜井刑事的高中同學「森下老師」一干人等,幾乎全部都是青森縣人。

 所以說來,東京出身的十津川警部,在《終着駅殺人事件》書中反而讓作者設定為是「不知故鄉為何物」的局外人,在案情偵查上只能敲敲邊鼓,對於案情的敏銳度甚至不如大阪出身的夫人直子;全書從開始到最後,都是青森縣人的大活躍,偵探和凶手都是……

 我想試著解釋一下,到底《終着駅殺人事件》書中一直強調的「上野車站獨有的氣氛」是什麼,為什麼會成為東北人獨有的鄉愁。其實就像從前的台灣人一樣,從剛畢業出校門的學生,懷抱著無限理想和希望,由家鄉的中南部縣市北上到台北市工作。久而久之,雖然已經習慣都市繁忙的生活,對於出生地卻永遠都懷抱著一份欲拒還迎的鄉愁。

 一如元人的爸媽,甚至元人自己,雖然在台北安居樂業,心裡所認定的故鄉始終是北港(雲林縣北港鎮)。但是說真的,要讓我們回到北港定居、工作嗎?似乎又感覺不是非常便利……

 《終着駅殺人事件》一直在營造的就是這種氣氛。

 《終着駅殺人事件》書中所指的「終着駅」(終點站)是位於東京都內的,日本國鐵的「上野車站」,它是日本的東北人士所認為,最具有家鄉味的車站。從青森縣到東京找工作的人哪,每個人都在這裡抖落了一些故鄉的塵土,對於從青森離鄉到東京工作、或者從東京返鄉回青森的男女而言,「上野車站」猶如東京的玄關,跨出車站是他鄉,進入車站是故鄉。

 瞭解當時的時代氛圍以後,稍微提一點劇情。

 話說「青森F高中」七個同窗好友,在校時期一起參與校刊編輯的「青森F高中七人幫」,七年前來到東京謀職,並約定在七年之後,不管發展如何,都要共乘臥舖特快車「夕鶴七號」回到青森做兩天一夜遊,實踐他們告別青春的小小夢想。卻沒想到這一場懷鄉懷土的七年之約、浪漫之旅,居然會變成步步追魂的七殺之約、奪命之旅?

 《終着駅殺人事件》在寫書介之前看了兩遍,兩種版本,雖然是同一位譯者的作品,對於「新雨」版我始終不滿意──主要是排版不喜歡,而且錯字甚多。反觀「志文版」就顯得比較親切,還附插圖,怎麼講都是舊版勝出。

 之前講過西村京太郎在《寢台特急殺人事件》運用了類似克莉絲蒂《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的詭計設計,其實在《終着駅殺人事件》書中還照樣搬用,但是技巧已經比較純熟,不是光學皮毛,而是學到深層的內在──有看過此二書的讀者,很容易就明白元人到底在說什麼。

 在《寢台特急殺人事件》書中,西村京太郎只是把《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手法合理化;但是在《終着駅殺人事件》書中,西村京太郎已經把思考模式變得跟克莉絲蒂一模一樣了,所以來講,連續謀殺的環環相扣幾乎是不用去想的,因為只有白痴才能想得出來(爆)。

 以文風運筆而言,本書還算不弱,劇情進展相當快,屍體堆積的速度也快。鄉愁的氛圍營造得很好,對於當事人的過往也有交代,總不至於讓他們死得無人理睬(爆)。比較爭議的是凶手的動機,如果翻閱過快的話一定會這樣覺得:

 「這種事情也可以成為動機的嗎?未免也太薄弱了一點?」

 可是大家仔細瞧一瞧,甚至重看都沒關係。西村京太郎從凶手一出場,就在刻意安排、凸顯他的個性特異,同時來講,也就是在強化他的殺人動機!分批講述「青森F高七人幫」的過去與現在,並不是純粹為了給讀者印象,讓謀殺案的屍體不至成為「無名屍」,在元人看來反而是,作者為了凸顯犯罪者的強烈動機而刻意營造的「藏葉於林」的設定。

 當然深究起來,凶手的犯罪動機跟謀殺案所製造的屍體的數量實在不能等比例視之,不過我想強調的是:「西村京太郎其實一直在暗示讀者:這個凶手就是有著這種個性,就是可能會這麼做!」若要指責凶手「全無動機,拿殺人當遊戲」元人覺得是過於偏頗,應該要把書再看一次(請看志文版或日版 XD)。

 
 圖片取自光文社官網

4 則留言:

  1. 最近看完這本
    我對殺人動機是覺得不會牽強
    以前的怨恨慢慢釋懷了 但在東京打拼可能也不算很順
    突然和家鄉朋友要見面 即使之前有怨也覺得同故鄉相比冷漠的東京人還是有親切感
    可是接到的信是一付又想要整自己的玩笑話 這殺人動機我倒覺得可以接受
    不過前面車站的氣味細節...這些
    町田的那種心情相對之下滿少篇幅的
    我看完當下也是 啊 就這樣? Orz

    回覆刪除
  2.  其實這一本我看了滿生氣,不是因為內容,而是因為書的本身(我很討厭「新雨」的製作。)

     同樣的內容,看「志文」版就覺得很舒服啊,看「新雨」版就是莫名奇妙很生氣 XD

    回覆刪除
  3. 翻譯得最好的版本恐怕是已故作家余阿勳的了,他是中國時報前駐日特派,古代大本時報周刊會有很多日文翻譯小說,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西村的這個故事跟松本清張的天城山奇案。余的文筆真的不錯,可惜西村這個故事我沒留,天城山的倒是有留(報紙紙質,保存不易)。這故事的殺人理由確實很扯,但我學過日文後覺得也不那麼扯了,在日本用字遣詞很重要,何況是三十多年前的”古代”,我想兇手為此殺人以及警察看出端倪,應該不算太奇怪

    回覆刪除
  4. 讀友,謝謝你的指教。我看志文版《伊豆的舞孃》有看到余阿勳這個名字,原來是很好的譯者嗎?太感謝了,因為我對川端康成的中文譯本不太有信心,有個可信賴的譯者就太好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