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道長] 土屋隆夫《針的誘惑》(針の誘い)


書名:針的誘惑
原名:針の誘い
作者:土屋隆夫
譯者:林敏生
出版:林白
日期:民國76年5月10日初版
年代:1973
系統:推理小說系列41
日版:光文社文庫 

 來到「千草檢察官探案系列」第三作《針的誘惑》,以兒童綁票案為主題所延伸出的離奇謀殺案,冷血凶殘堪稱系列之最。都說土屋隆夫擅使「冰火九重天」,凶手之謀殺往往都有不可告人的水深火熱,而千草檢察官永遠是那麼心若冰清,實在令人除了厭惡還是厭惡。

 從《不安的產聲》回頭看到《影子的控訴》,再到《血的組曲》,現在進入了《針的誘惑》,當初對於千草泰輔的無端厭憎,現在也越來越顯得雲淡風輕(反正,他就是一個沒心沒肝的沈浪吧,不然還能怎樣?)如此一來,竟也釋懷了許多。千草泰輔是個儒俠,我承認,但是他永遠都高高在上,惹我討厭。

 土屋隆夫喜歡以不落俗套的文藝形式來溶入自己的故事情節,好像這一集千草檢察官是因為受到推理小說的魅惑才無緣無故撞見綁票案的,在回目的安排上也有刻意的雕琢,分為「前景」、「近景」、「遠景」、「背景」和「全景」等五章,每一章的「景」其實都是圍繞著小女嬰「路原美智」的綁票案在走,結果在偵辦綁票案的過程中又冒出了苦主母親的謀殺案。

 ──綁架女兒,謀殺母親,這次的罪犯為何特別凶殘?

 結果土屋隆夫的生花妙筆,還是諄諄在告誡讀者:「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元人覺得土屋阿公這點實在很利害,他筆下的凶手幾乎都是武俠小說的男女主角,無一例外,一方面頭腦可以冷靜思考,如何謀殺不落痕跡,一方面又備受痛苦煎熬,若不快意恩仇遲早悲憤亡身。

 土屋隆夫的推理小說總是有這種教人驚歎的故事魅力,因為凶手的設定實在太迷人了,害得元人幾乎每本都重看兩遍。但是凶手的圓潤飽滿,相對來講,就顯出千草泰輔的平板可厭,整天把謀殺案當數學題在玩,偶有遐思也是跳脫抽離的(以為自己是神),每次看見就滿肚子火。

 《針的誘惑》就整個系列來講,無論在故事結構或者是詭計安排都應該是最繽紛出彩的,甚至作者在第一章也就引述了S. S. Van Dine在《格林家殺人事件》(The Greene Murder Case)所說的:

 「此一事件,完全沒有必然性的安排。一切皆基於精密的理論而成立。」

 如果敢這樣講的話,其實土屋隆夫《針的誘惑》其地位應該等同於西村京太郎的《殺人雙曲線》了吧!目前看到的,「千草檢察官探案系列」的詭計是以《針的誘惑》最為複雜,而且就像作者於開頭所宣告的,真的是「基於精密的理論而成立」,我們實在很難想像,日夜飽受情感煎熬的凶手,那來這種冷靜的頭腦去設計如此一石兩鳥的精彩復仇劇?所以我說土屋隆夫筆下的凶手其實都很「武俠小說」,熱情澎湃卻又思緒清晰,個個都是邪魔高手、外道菁英。千草泰輔則是遺世獨立的臭酸儒俠,整天沒事做就負責「撞見」謀殺案。

 元人初看《針的誘惑》印象就非常深刻,而且很喜歡,土屋隆夫試著在本書之中排除所有偶然必然之可能,讓案中藏案的獵殺行動變成凶手一手遮天的精心設計,這種想法是很不錯的;不過在另一方面,太偏向本格推理、著重情節設計也讓土屋隆夫重心大偏,不但千草泰輔的討厭再創另一高峰,凶手的動機也很難為之一掬同情淚。

 最後一講,其實書名《針的誘惑》並不切題,跟劇情主軸沒有什麼關係,感覺像硬湊的。一下說新聞謀體的輿論攻擊像針,一下又說時間的指示是針,那要不要連無柄銼刀也視之為廣義的「針」?都說土屋隆夫很愛賣弄,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不過文藝青年有時候會不著邊際,就像《赤の組曲》和《針の誘い》,還真令人感覺不知所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