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道長] Mrs. McGinty's Dead(麥金堤太太之死)






中譯:麥金堤太太之死(遠流)
作者:Agatha Christie
原始:1952
系列:白羅長篇23

 白羅長篇從《Five Little Pigs》(五隻小豬之歌)開始,真正蛻變成熟,接二連三的出現了很多本很不錯的故事,按順序看下來大呼過癮!然而很有趣的是,這些故事基本上都較深沉(簡單講叫「悶」),如果是克莉絲蒂初入門的讀者,很難看得下去,所以元人又稱之為「進階版克莉絲蒂」。

 看完英文版《Mrs. McGinty’s Dead》心中充滿感謝,因為元人看「遠流版」看了兩遍還是覺得這是一本爛書,但英文版只看一遍,我就明白自己當年的膚淺——《Mrs. McGinty’s Dead》是一本90分以上的白羅長篇,是混用多項故事元素集大成的作品,愛情故事不甚了了,但是探案過程曲折細膩,把早期作品容易浪費篇幅的毛病都修正了,偵探小隊的設計也很合理,仔細去看的話,這本書裡面的偵探總共也是四個人,雙生雙旦,男生組是Kilchester警局刑事主任Spence,白羅老爹;女生組有第二次出場的Mrs. Oliver,另外一個元人不說。

 《Mrs. McGinty’s Dead》一開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死者與嫌犯,一反常態的,這一本書的死者完全沒有身分地位,只是一個幫人家做居家清潔的,住在鄉下的老太太,並不是什麼高官顯貴,也不是「美國的百萬富翁」,就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老太太,甚至Mrs. McGinty這個名頭也是從團康遊戲借來的,很像「大風吹」或「蘿蔔蹲」之類的遊戲,不過那個遊戲的名字就叫Mrs. McGinty’s dead.

 Mrs. McGinty’s dead.
 How did she die?
 Down on her knees just like I.

 一個老太太遭人殘忍殺害,各項證據直指凶手就是他的房客,失業、單身男性、跟人少溝通、經常獨自散步自言自語,最近他的媽媽死了……

 光看故事開頭真以為是卡繆的《異鄉人》還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其實故事也沒那麼嚴肅,只是比以前更正經而已。在一個封閉的小村莊,凶案發生,頭號嫌疑犯就是離現場最近的衰仔(不管是本地人還是陌生人),這個哽後來讓Ellery Queen拿去放在《The Glass Village》(玻璃村莊,1954年),因為他樣衰他就該判死,人性共同的弱點,「反正他活著也沒用,少他一個不少,殺人凶手就是他啦!」這種事情在古今中外都不乏實例,但是克莉絲蒂小說真的第一次看到,居然會關心小人物!實在讓人好感動。

 更猛的是,白羅老爹本回任務的委託人,就是承辦此案的Spence刑事主任。這個角色是上一本長篇《Taken at the Flood》出現過的,並不是特別重要,但是講起來比較親切,他搜集各項證據把嫌疑犯送上法院,嫌犯判了死刑他卻抱持懷疑,因為他打心裡感覺,人根本不可能是他殺的!可是證據確鑿,又怎麼辦呢?只能承認自己的不足,拜託白羅老爹釐清真相。

 原本只有警察跟偵探的合作,怎麼又跑出Mrs. Oliver呢?說真的,Mrs. Oliver的亂入才是本書最大的亮點,從《Cards on the Table》(底牌)之後第二次出現,在這之後更會成為白羅的偵查夥伴。Mrs. Oliver會有趣,是因為她就是作者的化身,大家看她談小說,談原著改編,談她自己筆下吃素的芬蘭神探,很有一種「戲中戲」的微妙感受。

 「我對芬蘭一無所知,怎麼就把偵探設計成芬蘭人呢?」(請問克莉絲蒂對比利時瞭解多少?)「一開始給偵探弄了些怪僻,大家看著喜歡,就接著寫下去,也就順理成章了。」(完全的夫子自道)

 《Mrs. McGinty’s Dead》真是一本好書,但是元人最後仍要強烈呼籲:「最好別看中文版!」遠流版的翻譯有謬誤(盤尼西林不等於阿斯匹靈),遠景版《清潔婦命案》打不到重點(沒把典故抓出來),看英文版雖然很多用詞較生澀(尤其HarperCollins英國版更難讀),但是其中的醍醐味一定要看原文才能品得。

 下一次說書,回轉白羅的十二道任務,敬請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