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莫里斯.盧布朗(1864-1941)以「亞森.羅蘋」系列小說著稱於世,其生動有趣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經常讓人拿來與柯南.道爾筆下神探「福爾摩斯」相互輝映,合稱「怪盜與名偵探」,在通俗作品中履見不尟。
本文主要討論範圍為「亞森.羅蘋」系列小說前四部作品,乃為此系列由草創至高峰的成長歷程,以書籍簡介為主,間或夾雜筆者個人讀後心得。使用之參考版本為小知堂法語直譯版(全套二十三集):
1907《紳士怪盜》
亞森.羅蘋第一部完整小說,本系列的敲門磚。亞森.羅蘋或許不是推理小說史上第一號登記有案的紳士怪盜,但他卻是名頭最響亮的一個。如果有人提起「誰是福爾.摩斯的畢生宿敵?」群眾的想法大致有二,其一是莫里亞提(原書系列中的邪惡天才教授),其二便是亞森.羅蘋。
亞森.羅蘋的故事性質趨近於冒險小說,不算正統推理小說。跟「福爾摩斯」系列相比,意外性不高,好處在通俗易懂。此系列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個人認為是人物形象。簡單以日本推理而言,江戶川亂步模仿羅蘋設計出「怪盜二十面相」,利用《怪盜與名偵探》的故事構想寫出了一系列共二十六冊的「少年偵探團」系列小說。在武俠小說來講,受亞森.羅蘋影響最大的人物形象自然要算古龍筆下的「盜帥楚留香」。
1908《怪盜與名偵探》
亞森.羅蘋系列打響名號的作品,因為英國偵探與法國怪盜的世紀對決太有噱頭、太令人好奇而想看。本書延續《紳士怪盜》繼續講述亞森.羅蘋的冒險事蹟,同時讓福爾摩斯遠渡前洋前來挑戰,跟亞森.羅蘋有更多鬥智鬥力的互動較勁。
其實盧布朗書中從未出現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嚴格來講應該是歇爾姆斯(Herlock Sholmes)。盧布朗刻意把字首對調,這個文字遊戲玩得不好,因為「瞞者瞞不識,識者不能瞞」,懂的人就是懂,不管怎麼遮掩都沒用。盧布朗連續在《怪盜與名偵探》和《奇巖城》書中吐槽福爾摩斯,就筆者觀點而言,其實是很小孩子氣的做法,因為他把福爾摩斯寫得太過不堪,相對來講,預設為其畢生宿敵的亞森.羅蘋也未見其高明,正是「殺敵三千,還得自損八百。」
儘管如此,就臺灣當地出版巿場來看,最令讀者刻骨銘心的捕盜對決仍然要屬本書第一,這當然得要歸功於東方出版社的向下紮根,兒童版「亞森.羅蘋」功效卓著。說到底來,柯南.道爾的妹婿洪納(E. W. Hornung, 1866-1921)早在1899年就寫出《業餘神偷萊佛士》(Raffles, the Amateur Cracksman)大開福爾摩斯玩笑,創造了推理界頭號「紳士怪盜」,可惜此觀念在臺灣本地並未普及。
1909《奇巖城》
亞森.羅蘋系列第一部經典,充滿浪漫想像的冒險小說。其法文原名為《空心的針》,即是本書核心的重大謎題。《奇巖城》其實是日文兒童版譯名。雖然後者比較適合推廣,但是在筆者個人認為,讀者應該有知的權利。
亞森.羅蘋系列前兩部作品都像是短篇連作,情節忽斷忽續,缺乏一氣呵成的快意,《奇巖城》則根據前作缺點加以改進,成就了一部適合逍遣的長篇小說。本書中亞森.羅蘋開始發揮出自己「神秘千面人」的特色與專長──不到關鍵時刻絕不出場。書中大部份的戲碼都是交由少年偵探波特萊德來為讀者穿針引線,他只負責畫龍點睛。以本書來講盧布朗做得相當不錯,一明一暗互為表裡,孔明鬥周瑜,的是一場精彩好戲。
亞森.羅蘋的化身千萬、難以捉摸是本系列的一大特色,筆者起先也為之著迷。但是到後來卻感覺,作者的運用過於浮濫以致於弄巧成拙。盧布朗筆下所有男性主角皆有「可能」是羅蘋化身,就算不公佈答案讀者也通常這麼認為,如此一來盧布朗筆下故事便流於失焦,故事本身是否精彩不重要,重要的是「亞森.羅蘋」究竟是否參與其中。如果有,才有必要看,反之,就不用看。
因此盧布朗作品當中形成了一個非常可笑的現象就是,不管盧布朗再怎麼刻意要迴避羅蘋,甚至完全不提這個名字,編輯也會十分好心地幫讀者附註:「其實本書主角某某某,就是羅蘋的化身。」要知道盧布朗寫書本身便已缺乏變化,缺點頗多,再給善心人士那麼一攪和,亞森.羅蘋系列叢書的創作品質更是蕪雜難菁了。
1910《8.1.3之謎》
本書是亞森.羅蘋系列第二部經典,筆者認為是系列中登峰造極之作,自此之後無「書」能出其右。亞森.羅蘋「神秘千面人」的形象設計於本書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教人嘆為觀止,從而確立了此後諸作的敘事模式;怪盜與凶手的互動鬥智更勝前作《奇巖城》,因為前書中羅蘋的對手只是粉嫩嫩的少年偵探,今回可是殺人不眨眼的凶惡歹徒,狡猾又狠毒。
《8.1.3之謎》單純以推理小說而言仍然不算具有很強的意外性,但是其懸念設計的確是名家手筆。從開頭的連續謀殺起始,不讓讀者有一時半刻能放鬆注意力,越近結局越是顯得峰迴路轉、高潮迭起。亞森.羅蘋逞強運用手腕、智計,打好一串如意算盤,自以為人定勝天。沒想到終究棋差一著,泥足深陷才發現事與願違。筆者認為盧布朗本書中最精彩的表現乃在於狠心讓羅蘋不斷地失敗,越是遭受挫折打擊越顯得出紳士怪盜的瀟灑與不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