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說短]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的〈The Yellow Wallpaper〉(黃壁紙)



書名:The Yellow Wallpaper
中譯:黃壁紙(劉柏廷譯,逗点出版)
作者: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原始:The New England Magazine,1892年一月號


  好的短篇值得獨立收看,說更淺白一點,值得隨選列印,為愛買單。元人講曹麗娟的〈童女之舞〉提過這個事情,把短篇小說做隨選列印出成單冊,是比短篇小說輯更為理想的出版型態;當然《童女之舞》不曾出現隨選列印的版本,可是〈The Yellow Wallpaper〉(黃壁紙)有,就是元人講書使用的這版,眾多版本當中其中一版。

  〈黃壁紙〉是美國十九世紀末女性主義的短篇小說經典,冠上「女性主義」的名號比較可大可久,但事實上這則短篇的表現形式非常通俗,就是一種「張大膽勇闖鬼屋」的故事變形。元人對於驚悚小說,用佛家講的「六識」做分類,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典型,〈黃壁紙〉屬於「眼」之部。故事說來不稀奇,若沒仔細看,只會看到一個女人在育嬰房裡盯著殘破的黃壁紙,終究發瘋認不得老公,然後一概論之說她是「產後憂鬱症」。

  然而事實上又怎麼呢?張大膽勇闖鬼屋,他是居於一個主動的地位,張大膽通常是男性、漂泊的旅行人,流浪到不知名的小鎮,沒有人要給他借宿,或者是客棧房間已滿,張大膽自以為見多識廣,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就去挑戰沒人敢住的鬼屋,最後不是嚇死就是發瘋。可是〈黃壁紙〉的女主角,她住進鬼屋完全不是自願的,甚至那房子可能也不是鬼屋,只是比較破舊而已;那為什麼女主角會守著大宅子、盯著黃壁紙直到失去理智?

  ——因為她沒有別的事做。

  〈黃壁紙〉的女主角是一位新手媽媽,可能剛坐完月子還怎麼的,她的丈夫是醫生,弟弟也是醫生,她在家裡的地位不是「醫生太太」,竟然就是個病人。根據女主角自述(這個故事用日記體寫成),她生產之後就患上了神經緊張的毛病,對於生活難以適應,她的主治醫師,也就是她的丈夫,嚴格禁止她從事任何足以勞心勞力的活動,一意孤行認為唯有安靜休養對她最好,其他不要多問!

  然而女主角的直覺,她自己身為女性的直覺,反倒是認為,適度的勞心(思考、創作)對緩解緊張壓力最有幫助,如果她能偶爾跟親近的家人見面,抱抱小孩(她自己生的小孩自己沒得抱),從事不太疲累的心智活動,她的病情應該就能很快好轉。可是她做不到,因為她是病人,病人要聽醫生的話;她是妻子,妻子應當順從丈夫——最可怕的事情是,她的醫生就是她的丈夫,她的弟弟(也是醫生)贊同她的丈夫,她的小姑更是全世界最會聽從醫生吩咐的看護婦。

  〈黃壁紙〉全文都是用日記體表示,女主角在「強敵環伺」之下不得從事心智活動,連寫日記都要偷寫。從女主角第一人稱的自述口吻,讀者可以「偷聽」到她的心聲。作者的文字非常淺白,偶爾用詞與現代英文不同(畢竟是十九世紀末),卻不構成閱讀障礙。

  更引人入勝的一點是,故事張力隨著女主角跟日記之間的喁喁細談不斷推昇,從開始講自己家庭的處境、患病的遭遇、臥房的擺設,直到殘破的黃壁紙,故事焦點收束集中,故事張力也越昇越高,就像Henry James的《The Turn of The Screw》(轉螺絲/碧廬冤孽)。

  轉螺絲、真的是轉螺絲,可是Charlotte Perkins Gilman的形容、描寫是精準到位,不像Henry James故弄玄虛搞曖昧,故事走到終段突然張力爆發——嘩!姐姐妹妹站起來,讀者齊聲叫好, 然後又不禁有點懷疑,「發瘋的人可以寫日記嗎?」「女主角的陳述是幻是真?」

  〈黃壁紙〉的故事有點太精彩,話題多到難以取捨,想多講又怕壞了讀者的興緻,想少講又好像對不起自己的表演慾(笑)。總歸來講,〈黃壁紙〉的表現形式是「張大膽勇闖鬼屋」的故事變形,用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情節,寫一個嚇中有淚的真實改編(患病、誤診是作者的親身經歷);而在核心主旨的部份,〈黃壁紙〉揭露了十九世紀的美國,作者創作當時的美國,女性居於弱勢地位的無助——生完孩子自己不能照顧,生活作息全聽丈夫指揮,想見親戚還要遞申請書跑簽呈這種種種種。

  結尾的部份相當魔幻,就像上文講的,「發瘋的人可以寫日記嗎?」全書最讓人拍案叫絕的部份,也就是弱勢女性獸化成魔(?)的部份。以故事當中反派角色(男權主導)的觀點來看,女主角絕對是失心瘋了無庸置疑,但就局外人讀者的角度而言,其實女主角也可能是因為面壁而「悟道」了,就像囚禁在黃壁紙裡面的女人,掙脫束縛跑出來一個人跳舞。

  元人把〈黃壁紙〉歸類在「驚魂六識」的「眼之部」,因為女主角遭囚禁在育嬰室,百無聊賴日復一日盯著黃壁紙,才會衍生後續的情節,接收恐懼的感官是眼睛,帶來驚悚的是視覺。之前講過的,W. W. Jacob的〈The Monkey’s Paw〉(許願猴爪)歸類在「身之部」,理由是「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兒子的身體、兒子的生命是惹人驚悚的關鍵。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基本上只講這一篇,好的短篇值得獨立收看,所以元人私心推薦隨選列印的原文版本,中譯本是「逗点出版」的《黃壁紙》較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